首页 资讯 正文

怀远县淝河镇实验小学举行红五月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

体育正文 250 0

怀远县淝河镇实验小学举行红五月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

怀远县淝河镇实验小学举行红五月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

□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 文/图(tú)(除署名外)

作为(wèi)传统文化的(de)独特载体,匾额不仅是一种建筑(jiànzhù)装饰,更是一种文化意象。它们(tāmen)或悬于宅门、牌坊之上,或挂在厅堂、殿宇之内,以文字为壳、书法为魂,将文化源流、诗赋韵味、书法精髓等融为一体,彰显着文化的博大精深。泉州名匾多由精华的名言警句、义理学说、人物述评、抒怀(shūhuái)诗文等构成,寓意深远。观匾,探究(tànjiū)匾额背后的人文(rénwén)故事,既可欣赏艺术之美,又可感悟人生百态,甚至激发心灵上的共鸣。

恢宏大气(dàqì)的“正气”匾

泉州通淮关岳庙坐落在泉州市区涂门街上,原为祀奉关羽的(de)关王庙,后于1914年增祀岳飞,庙名遂改为今名。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,由正殿和左右的三义庙、崇先殿三座并列。正殿称“武成殿”,祭祀三国关羽和南宋岳飞,面阔三间,进深(jìnshēn)五间(wǔjiān),单檐硬山顶,穿斗式木构架。通淮关岳庙殿宇恢宏(huīhóng)大气,装饰着精美的木雕、石雕(shídiāo)和泥雕,屋脊剪瓷龙雕,造型各异,其间配有(pèiyǒu)花鸟走兽,体现(tǐxiàn)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。

武成殿内高悬(gāoxuán)着一块(yīkuài)“正气”匾。“正气”二字系斗楷横排,由南宋大儒朱熹亲笔题书,点划波磔,深具法度。该匾为黑匾金字,上款有“岁次庚午年蒲月龙日(rì)”以及“朱晦翁”字样,另(lìng)镌三方(sānfāng)印章。下款分两排书有“邑人杨家栋重修”“香港尤芳静复修敬献”字样。据传,此匾原为竖匾,后于20世纪初由庙董杨家栋改为(gǎiwéi)横匾。入得武成殿,凝视(níngshì)此匾,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。此匾与庙门一副楹联:“公平正直,入门不拜无妨;诡诈奸刁,到庙倾诚何益。”与匾相得益彰,共同表达了(le)推崇正直良善的价值取向。

朱元璋御赐(yùcì)“岳献海邦”匾

明太祖御赐(yùcì)“岳献海邦”

惠安(huìān)青山(qīngshān)宫始建于宋初,宫内奉祀的“青山王”张悃,是三国时期吴将,为惠安最早(zuìzǎo)的历史(lìshǐ)人物之一。如今的青山宫,为抬梁穿斗式砖石木混合结构,五开间,悬山式屋顶。大门上方设五步梁三升二斗式木结构牌楼,中悬“敕封灵安王庙”竖匾,左右(zuǒyòu)圆形透雕螭虎(hǔ)窗,两侧开边门,壁堵道教题材彩绘壁画。屋瓦(wūwǎ)面压胜八兽(shèngbāshòu),泥塑彩绘双龙戏珠,飞檐翘脊。前殿面阔、进深各五间,殿高11米,中设供亭,上悬“岳献海邦”“保境安民”等匾额。但很少人知道,那方“岳献海邦”匾额实为明太祖朱元璋所赐。

惠安青山(qīngshān)宫历代以来香火旺盛,与青山王相关的(de)传说也特别多。明初,朱元璋对全国(quánguó)神祇进行大规模加封,因有传言“青山王”曾显灵助常遇春将军攻打安徽采石矶,故青山宫受明太祖御赐圣旨牌及(páijí)“岳献海邦”匾(biǎn)额。据陈允敦《泉州名匾录(biǎnlù)》记载,原匾面长2米、宽0.6米,黑框雕花,朱红底、凹字贴金,字体正楷,中上方镌有一长方御玺。今悬于青山宫中的匾额,应为仿制匾。据称,原匾尚存。

李贽题赠赵恒的“乡贤名宦”牌匾至今尚存。(泉州赵宋南(zhàosòngnán)外宗(wàizōng)研究会 供图)

李贽敬赠“乡贤名宦(mínghuàn)”

赵恒(zhàohéng)(zhàohéng),字志贞,号(hào)特峰,晋江人,是明代中晚期的一位贤臣。嘉靖三十二年(1553),赵恒出任云南姚安知府(fǔ),史称其“学问宏博(hóngbó),才识敏捷,治奸匿尤严,每留心民事耳”。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(字宏甫,号卓吾)与赵恒交往甚密。万历五年(wǔnián)(1577),李贽也出任姚安知府,在了解(liǎojiě)到赵恒在姚安的所作所为(suǒzuòsuǒwéi)后,心悦诚服的李贽敬赠“乡贤名宦”匾予赵恒。木匾白底黑字,上款书曰:“特峰赵公德政”;下款为:“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李载贽立”(注:李贽初名“载贽”,后来为避皇帝讳(huì),去“载”字)。因年代久远,今上、下款字迹较为模糊。“乡贤名宦”四字为李贽亲书(qīnshū),字体“神采超俊,遒丽天成,用笔(yòngbǐ)圆转”。李贽亲书的匾文存世稀少,故该匾被视为珍物。《闽书(mǐnshū)》称李贽“尤善大书,笔力冲劲,铁腕万钧,求之不易得”。

赵恒是宋太祖十六世裔孙。“乡贤名宦”匾原悬挂于泉州甲第巷内的(de)赵氏大宗祠,今由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陈列馆收藏(shōucáng)。

海瑞题写“歇马庙”三字(sānzì)

在晋江池店镇潘湖(pānhú)村内有(yǒu)一座“歇马庙”。据说该庙始建于明初,由潘湖黄氏二世祖倡建,建筑结构为三开间二进、单檐硬山式,内祀田都元帅。庙内挂有横匾(héngbiǎn)“歇马庙”,为明代清官海瑞所书。

海瑞,字汝贤,号刚峰,世称“海青天(qīngtiān)”,海南岛琼山县人。海瑞少孤家贫,晋江人赖存业在出任琼山县教谕时,曾优待海瑞,令其得以入庠就读。故海瑞一直视赖存业为恩师。海瑞在嘉靖二十八年(1549)中举,但随后两次参加会试未能登第。嘉靖三十二年(sānshíèrnián)(1553),海瑞被委派至福建(fújiàn)延平府南平县当教谕时,路过晋江池店,原拟到(dào)附近的赖厝村探访恩师赖存业,在途经潘湖田都元帅庙(miào)(miào)前时,所乘骏马(jùnmǎ)突然下跪。海瑞心(xīn)底起疑,下马察视,发现这里竟是田都元帅庙,心生敬意,便向村中父老借来(jièlái)文房四宝,挥毫书下“歇马(xiēmǎ)庙”三字。后来,海瑞为官刚强正直、清誉满朝,官至南京(nánjīng)吏部右侍郎。潘湖的这座庙宇也就此更名为“歇马庙”,以此纪念清官海瑞。据介绍,海瑞书题的“歇马庙”三字,用笔刚劲、擒纵自如,具有“积健为雄”的气象,今歇马庙中之匾为仿制匾。

“古直”牌匾(páibiǎn)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亲笔所题

在惠安县城中山北路旧城北门头,有一片(yīpiàn)气派非凡的明代古民居,燕(yàn)尾翘脊,出砖入石,与周围(zhōuwéi)林立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,这里是刘会的故居。该建筑群由四列建筑群并排拔地而起组成,人称“驷马拖车”式府第。刘会,字逢甲,号望海,万历癸未(1583)进士。初授(chūshòu)浙江萧山县(xiāoshānxiàn)令,后擢御史,先后巡按广东、云南,后又巡视京营、历南北京畿(此即巡关御史),再后来(hòulái)钦点为七省(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)巡按使,最后以(yǐ)按察使衔(xián)致仕。在任期间,刘会总是能体察民情、为民办实事,深得百姓爱戴。明万历年间,刘会致仕归里,朝廷恩赐其(qí)建造了这座“驷马拖车”府第。

在“驷马拖车(tuōchē)”古厝大厅(dàtīng)前,悬挂着一方写有“古直”的牌匾。该匾为明代书法家(shūfǎjiā)张瑞图亲笔所书。据闻,匾额(biǎné)旧有上、下落款,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为抹去,十分可惜。所幸“古直”二字依旧清晰,字体结构端庄稳重,营造出一种古拙的意境。

相传,万历三十九年(1611)刘会(liúhuì)过七十大寿时,惠安民众聚集在一起为其祝寿。惠安县令杨国章倡议在惠安登科山上为刘会塑像、建生(jiànshēng)祠,获得百姓的支持。张瑞图这天也来为刘会拜寿,并奉上书法“万古(wàngǔ)之直”作为贺礼。但刘会只收下(shōuxià)“古直”二字,并令(bìnglìng)其子制成此匾。虽然传说不可尽信,但刘会一生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,倒是与“古直”之风(zhīfēng)颇为相契。

李光地故居中的“谟(mó)明弼谐”匾

安溪李光地(lǐguāngdì)为清初一代名相,康熙帝评价他“谨慎清勤,始终一节,学问渊博”,雍正帝赞扬他“卓然一代之完人”。在今安溪湖头镇李光地故居(gùjū)内,悬有“谟明弼谐”“夹辅高风”“夙志(sùzhì)澄清”匾额,皆为康熙御书(yùshū)赐赠之物。

康熙四十年(1701),时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(lǐguāngdì)受命治理永定河(yǒngdìnghé)。他动员民众,仅用40天就筑堤、开河达200里,使“沿河田畴涸出,二麦丰收”。康熙亲临视察(shìchá),满意而归。为表彰李光地治河之功(zhīgōng),康熙御书“夙志澄清”匾(biǎn)额相赠;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再赐“夹辅高风”匾额,意即赞颂(zànsòng)李光地的辅佐(fǔzuǒ)之功;康熙五十四年,又御赐“谟明弼谐”匾。“谟明弼谐”出自《尚书·虞书》,原句为“允迪厥德,谟明弼谐”,意指有远见的君主能(néng)持之以恒地具备该有的道德修养,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。康熙赐予(cìyǔ)李光地的这些匾额,用语精简,却凝聚了(le)古代无数贤宦修身齐家、治国平天下的理想。

弘一大师为过化亭(guòhuàtíng)重题亭匾并跋

弘一大师留(liú)匾“过化亭”

泉州小山丛竹公园内,有一座(yīzuò)著名的始建于元代的过化亭(原名小山丛竹亭,是为(wèi)纪念朱熹而建)。其亭匾“过化亭”为弘一大师亲题并跋,弥足珍贵。如今全国各地游客到访泉州,都(dōu)争相至亭前瞻仰大师手迹(shǒujì)。

1925年,小山丛竹书院遗址被辟为“老龄僧人安养院”。1934年,泉州佛教居士叶(yè)青眼于此创办“温陵(wēnlíng)养老院(yǎnglǎoyuàn)”,并(bìng)专门修缮了(le)“过化亭”。1935年3月,在叶青眼的礼请之下,弘一大师前往温陵养老院驻锡。这是弘一大师第一次踏足温陵养老院,叶青眼趁机请他为过化亭重题亭匾并跋(bá),弘一大师欣然应请。大师补题的“过化亭”匾额为黑底金字(zì),匾长而宽,右半部横书“过化亭”三个硕大篆字,左半部竖排楷书小字(xiǎozì)记曰(yuē):“泉郡素称海滨邹鲁,朱文公(zhūwéngōng)曾于东北高阜建亭种竹,讲学其中,岁久倾圮(pǐ)。明嘉靖间,通判陈公重建斯亭,题曰‘过化’,后亦毁于兵燹。尔者叶居士青眼欲复古迹,请书亭额补焉。余昔在俗,潜心理学,独尊程朱。今来温陵,补题‘过化’,何莫非胜缘(shèngyuán)耶?逊国后廿四年,岁在乙亥,沙门一音书,时年五十有六。”弘一大师晚年的字,以“静”“圆”“简”“淡”“拙(zhuō)”为主(wéizhǔ),笔端藏锋,情感含而不露,气势内敛,将含蓄美在书法中发挥(fāhuī)到了极致。“过化亭”匾字迹整体温雅、圆融,既带着历史的厚重,也兼具文化(wénhuà)的韵味,加之古亭四周景色秀丽,更令亭下之人如沐春风。

怀远县淝河镇实验小学举行红五月暨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